蔡御史此次也给西门庆带来了礼物:两块浙江湖州的丝绸布料,一部文集,四袋雀舌茶,一块端溪砚;宋御史则拿出红帖子,上面写着:待生宋乔年拜,说道:久闻千户大名,学生初来乍到,理应不该叨扰,若不是蔡年兄再三相邀,哪里…...
发布时间:2022-03-30 02:42:07
长平之战,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争。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的对决,在长平之战中,秦国为什么大胜,而赵国大败?今天小编将还原真实的长平之战,一起来看看吧。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长平之战,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一说到赵括,许多人都会说,该人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教材,从战国的长平大战到今天,他足足被人们冤枉了2000多年,也被人们讥讽了2000多年,被人们嘲笑了2000多多年,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尤其是对一个抵死保卫自己祖国的忠勇军人。
战国转折性的大战――在壮阔、血腥的长平之战,赵军统帅赵括究竟犯了那些错误,对于那可怜的40万冤魂中,赵括又究竟该负什么责任呢?
长平之战一开始,赵军就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造成这种错误的人正是所谓的四大名将之一的上将军廉颇。战国时代,由于赵国的战略环境和地理环境所决定,赵国的军队擅长的是野战或者说擅长进攻,最差的就是防守作战,赵国最厉害的就是战场突击力量,比如弓箭兵、轻步兵、骑兵等,所以才在对匈奴和胡人中屡建奇功。
长平之战中秦国最擅长的是什么呢?!是步兵和防守,虽然秦国有地理地形的优势,但是数百年来东方六国攻入秦国本土的次数,有几次呢?!这就充分说明了问题。可以说赵军一开始就犯下了最大的战略性错误。尤其,在对垒中后期,秦军逐渐找到了对付赵军的骑兵的方法后,即步步为营,以壕沟、弩兵封锁的战术,赵军已经说彻底的丧失了战场中唯一的一点优势。
然而,长平大战一开始,由于数战不利,赵军统帅廉颇就主动坚守,以图与秦军拼消耗,让秦军知难而退,但是谁也没预料到,秦军是王八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干就是14个月,长平大战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也就是由突发的战役决战,演变成了双方有意识的战略决战和战略消耗战。也不知道当时的赵国统帅是如何想的,至少可以说赵军犯下了第二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长平之战开始前,秦最初本是为周王室放马的一个和部落差不多的地位吧。后因公元前771年西方游牧部落攻陷镐京"周王室国都"后,在周天子向东迁移的时候,养马的秦人出兵武装护卫周王室才获得诸侯称号。但其为了一统天下,550多年来励精图治。自公元356年商鞅的"耕战"国策始,苦心经营数代之久。不论国家战略,外交策略,武器技术等等任何层面都已在六国之上。而其近似乎现代才有的"标准化"生产工艺更是独步天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全民皆兵的战争机器。每个秦国人从出生到17岁报户口开始就意味着他只能有两种就业选择:一是作战,一是农耕。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战争。
秦国和赵国都长期经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秦国受害尤烈曾有数代先王都在保卫疆土的战斗中阵亡,可谓代价不轻。后秦弩兵出现后数战使其一蹶不振。史书记载:秦,待甲百万。可见当时秦国的军事实力。由于长期与游牧民族对抗,赵人民风彪悍。而赵国武安君李牧也是防守赵国北地,抗击匈奴一代名将。在镇守雁门一战匈奴十数年不敢近边。可以说双方都在此基础上积累了相当的战争经验。长平之战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战争持续整整两年,消灭45万赵军。秦赵双方各自共动用近120万士兵,共和国48年淮海战役总参战人数近似相当。可是解放军身后有543万农民保证物资供应。长平之战中,秦国呢,当时的人口总共大概不会超过500万。长平距咸阳约500公里。当时的道路及其他因素更是不如50年前。
至于当时60万秦军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不敢肯定。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后勤保障的艰辛。司马迁《史记》记载长平之战,秦赵双方初次交锋,赵国便损失惨重,深知秦军的老将廉颇开始全线撤退,凭借有利地形广筑高墙壁垒,固守不出。秦久攻不下,又远离国土,后勤保障难以为继。战局开始不利于秦军。秦反间计使赵括代替廉颇。而秦王也换了当时的军事天才白起为总指挥。赵括到达前线后立即改变策略,开始向秦大举进攻,此时白起认为时机已经成熟。秦军主力佯装败退,并在长平东南构筑壁垒工事。赵括果然中计,追击秦军进入埋伏。此时两支秦军部队悄然出击,一支2.5万人去断赵括后路,另外一支5千骑兵去攻赵军大本营。断其粮道。此计甚险,两支部队极有可能全军覆没,也可能彻底改变相持局面。白起将赵括团团围住,却围而不打,只出动骑兵反复骚扰,慢慢折磨赵军。而赵括只能建筑壁垒等待大本营的救援。围困持续了大概46天,疲惫饥饿不停的侵袭着赵军,腐蚀着赵军的战斗意志。秦王得悉赵军主力长平被围后,悉数征召15岁以上的男子组成零时兵团并亲往前线。从赵军两翼直插赵军大本营背后。彻底切断了赵军的退路。赵括意识到情势之危,将部队分为四个部分,殊死突围。此时战争已经进入到最惨烈的阶段。40万赵军被秦军团团围住,4次突围均告失败。惨状可想而知。疲惫,饥饿,伤兵等一系列绝望在四处蔓延。这也许就是白起所期待的。绝望中的赵括决定组织最后一次突围。在秦坚不可摧的军阵前,万弩齐发。赵军一个个倒下。最高统帅赵括也是在最后一次突围中被射死。长平之战中,绝望的赵军最终被秦军彻底摧毁。
因为当时应该还不具备立刻夷平六国,一统天下的条件。当时秦国的策略还只能是用尽一切办法削弱六国。魏国是战国时期第一个霸主。史书记载魏军身穿重装铠甲,以强悍而著称。然而其却成为了秦军第一个牺牲品。公元前293年,秦军斩首魏军24万。魏国至此一蹶不振。楚国一直是南方大国,实力雄厚。其青铜兵器赫赫有名。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楚国经营数百年的国都郢。楚国至此衰落。再说当时的后勤供应如此紧张,那会有足够的物资供给40万张嘴。所以说40万俘虏的命运已经注定了是不可能生存下去。这不是泄私愤,而是国家策略使然。
长平之战乃华夏经典战例之一。多年来,国人从小学就开始接受这样的解释:赵军在老将廉颇指挥下深沟高垒坚守三年,秦军无法。秦遂施反间计使赵括带兵。括纸上谈兵轻敌冒进,数十万大军中伏被围全军覆没。细观《金戈铁马》,并作了认真分析之后,晚生却以为不然。赵军之败,赵括有过,廉颇亦有过。非但如此,赵国上下相如有过,虞卿有过,平原君有过,而首要之过非赵王莫属。纵观秦赵大决之前后,赵人刚烈过人能征善战,但在重大战略决策上却连犯大忌,可谓只知兵法不识诡计,如此焉得不败?
长平之战中秦赵大决起于"上党之变"。秦军夺河外渡口,切断上党五万韩军的后路,引发韩郡守冯亭将上党要地献于赵国。这本是秦国应该考虑到的可能性,可是秦国君臣却被冯亭的当机立断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范雎白起精心谋划远交近攻之策,却因为低估了对手的决心和实力,一下子就陷入被动之中。上党突然易手,三晋结盟抗秦,使得秦国苦心经营的河外优势在顷刻之间荡然无存。赵军进驻上党天险,在捍卫国都邯郸西大门的同时对秦国河东河内两郡形成居高临下的威逼之势;赵韩魏三位一体,合纵与连横的天平也随之向赵国倾斜。在这一轮秦赵博弈当中,赵国由于秦国的大意,一开场就占了上风。
谁能料想,这个一开盘就取得的巨大优势,竟然反而成为赵国的巨大包袱,致使赵国的战略战术一错再错,终致溃不成军。从博弈分析来看,赵国在占据上党取得军事优势的同时,也就承担了在博弈中"做出选择"的义务--由于赵军高居险要,赵军若攻,秦军只有应战;赵军若守,秦军却难以仰攻赵军,只能无可奈何的对守。对于秦人来说,这倒也有不用伤脑筋的好处--反正选择之权为对方掌握,跟着应就是了。在长平大决之中,是战是守唯赵定夺。
令人遗憾的是,面对事关国运的重大决择,赵国君臣前后矛盾莫衷是一,在这场"战略大考"当中交了一张不及格的答卷。未能经受"做出正确选择"的考验,就必然要在博弈中遭到惩罚。赵国一开始得到的优势也就迅速的归零,直至成为负数。
秦赵对抗当中,秦国的战略目标是非常清晰的:削弱乃至攻灭赵国,为秦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开路。而赵国的战略目标却是摇摆不定的:一方面,赵人深知秦强赵弱,赵国需要奋发图强方可求存;而另一方面,自阏与之战赵奢大破秦军之后,赵人便以"首胜强秦"自诩,心中怀有和秦国一争天下的豪情壮志。占据上党俯瞰河内,就意味着赵国必须在坚守不出抵御秦军和大举进攻一分高下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战略当中做出选择。而且赵国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做这个选择,上党之变就是秦赵大决的开始。随着秦国大军隆隆开赴前线,赵国的选择空间在急剧的缩小。是以坚守保邯郸,还是以决战争天下,赵国君臣需速做决断!
上党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倘若赵军选择坚守战略,那就根本用不着强求兵数对等。三十万赵军高壁坚垒严阵以待,再加上邯郸大本营的有力支持,秦军纵有百万,也休想越过壶关一步。若是赵军选择进攻战略,那就务必大举增兵果断出击,以雷霆万钧之势将秦军一举踏平。与许多人的感觉相反,长平之战中,虽然秦远来是客,时间却不是赵的朋友。这是秦赵两军的特点和上党的地形所决定的。
长平之战中的赵军多习胡风,骑射名动天下,且坐骑多塞外良马。若在开阔平原纵横驰骋,秦军铁骑虽强,终非赵军敌手。而秦军之厚重森严,却非赵军可比。秦军重甲步兵号称"锐士",阵势严明众志成城,更兼多配强弩硬弓和完善的攻守器械,特别适合山峦隘口之地的壁垒攻防战。虽然赵国的步兵和秦国的骑兵在当时都是一等一的劲旅,但和对方相比,就有软肋的味道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秦赵交兵是一场"轻骑兵与重步兵的对抗"。上党之地虽纵横六百里山川,却是山峦重迭河流交错,绝非阴山千里大草原可比。在此战场轻骑兵会受到地形的层层制约,而重步兵却正可以依托地利,收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秦以倾国之力不断添兵上党,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多置擂木炮石攻防器械,对赵军骑兵突击的限制也就越来越多。双方一旦形成对峙局面,地形便决定了赵军利于守而不利于攻。
不仅如此,在后勤供应上,时间也有利于秦。世人皆以为秦军远来,天长日久粮草供应必然生变。那时秦军不得不退,赵军趁势击之便胜券在握。殊不知秦军粮草船载以进,不耗人力牛马。有武安君白起这位大秦战神,赵军又岂能赚到这等便宜?长平之战出兵伊始,白起就派大将王陵率五万铁骑抢占野王要塞,修筑仓廪疏浚河道,并拓宽野王南北大路,务求后勤供应畅通无阻。野王粮道乃秦军养命之源,自是赵军轻骑突击的目标。但随着秦军越聚越多,出击其后路也就越来越困难。何况秦军粮道位于平原之上,毫无"断点"可言。两军对峙一旦成势,要指望秦军断炊,除非是秦国大荒。可秦国乃是战国时代最强盛的大国,坐拥富庶的关中八百里秦川再加上收自韩魏的河东河内两郡与取自楚国的南郡,如何会有乏粮之虞?再说,就算是赶上了秦国收成不佳,光是秦国囤积在仓的军粮也足够应付一年两载了。
而长平之战的秦军后路越安全,赵军的后路就越危险。背高山居于险峻之上者,粮道常为其致命点。赵军虽居高临下,然粮道狭窄却实为其短。从长平关到后援基地石长城、从石长城营垒东出太行山、从太行山陉道通往邯郸,都是万山丛中一条险道。一旦被敌军掐断,粮草供应便立时陷入危机。如赵军取守势,那幺秦军可能的穿插路线被壁垒尽数封死,后路安全便不足为虑。但赵军若取攻势,则几十万大军前后拉开,出现空档便不可避免。一旦被秦军趁隙轻骑深入阻绝粮道,后果便是不堪设想!还有一层,供应如此之多的军需粮草,对于国力弱于秦的赵国实为极其沉重的负担。陷入长期对耗,赵国就有被拖垮之风险,完成至关重要的内政改革就更是谈不上了。
综上所述,长平之战中,由于秦国强大的国力建立了在攻防器械和粮草供应上的双重优势,上党的地理条件又有利于秦军重步兵正面作战配合铁骑穿插断敌后路的战术,一旦迁延时日,秦军便成反客为主之势。僵持局面一成,赵军便只能凭高就险谨守城池,不可轻举妄动出击秦军。对于赵军,采取攻势??之际。换句话说,上党事变不久军事对抗之初是赵国"做出选择"的"窗口"。如要战,便当抓住机会以逸待劳以众欺寡,三军并力猛攻;如此时不战,便当一心一意防守,不再打进攻秦军的主意。
恰恰就在这关键的当口,赵国两员大将廉颇和赵括在用兵的根本方略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议。廉颇主张布设西线老马岭、中线丹水和东线石长城三道防线,深沟高垒坚守上党。赵括却提出集中已抵达上党的二十万精兵主动攻秦:以十万步军出丹水河谷正面进攻,再分两路各五万铁骑出沁水白陉夹击秦军。一番争执后,廉颇以王命领军之权否决了赵括的提议。赵军依廉颇部署三线设防。
平心而论,廉颇的坚守策略自是稳健。然若赵人皆如廉颇之稳健,则赵尚复为赵国乎?秦出关东,追亡逐北流血漂橹;韩魏楚齐争相赂秦,但求苟且偷生;燕人以刺客为计,徒自取祸;唯赵独与秦大战五次,且二败而三胜,终以威武不屈力战强秦而名垂青史!而廉颇身为赵之上将,竟无血战秦军而获大胜之战绩。如此"以勇气闻于诸侯",怎能让人心服?阏与之战,廉颇本是当然的赵军主帅,却以"道远路狭"为由推托不出。未经战阵的赵奢却请缨领兵,大战秦军而立下"首胜强秦"之殊勋。赵括乃赵奢之子,对廉颇如何能没有"畏敌如虎"的评价?更加重要的是,廉颇认为守住上党就是圆满完成了任务,却未能深刻理解进军上党的"政治意义"。上党之变余波荡漾之际,秦赵博弈的要点不在土地城池,而在连横合纵。韩魏虽已与赵结盟,但在河外秦军的虎视眈眈之下,心里仍是七上八下;楚燕齐更是骑墙观望,见风使舵。赵括熟读兵书,"理论水平"终究高出廉颇一筹:不打疼秦军,显示出赵国的实力和决心,三晋同盟便会有名无实,六国合纵更是难以成形。事实上,廉颇的专守防卫正是搞出了"不进兵就难以合纵,不合纵便无法进兵"的怪圈,使赵国陷入和秦国长期对耗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廉颇指望韩魏两国先行出击秦军,随后赵军便可大举进攻,乃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单一军事思维,毫无政治头脑可言。试问:赵国手握几十万精兵强将,却龟缩上党畏秦如虎,反要比赵弱得多的韩魏打出第一拳,此乃何等逻辑?纵以蔺相如的口若悬河,也决绕不过这一层去。
长平之战的大将廉颇策略唯一的胜机,在于楚国乘秦赵对峙发兵北上,直取秦国腹地。那时秦军被迫回师,赵军随后掩杀,可获大胜。可是应候范雎对这一层看得清清楚楚,把楚国作为伐交的重中之重,使出浑身解数确保南线平安。再加上楚国君王昏庸朝臣无能,终日吃喝玩乐,全然不思进取。秦国不仅无南线之危,就连常驻南郡的八万人马都被调往上党前线。在这种形势下,赵国唯有用军事来支持伐交,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以战求和"之效果。赵括力主进攻,乃是建立在对局势的深刻理解之上,决非急躁冲动血气方刚。以武安君白起之威,也深知赵括若假以时日多经历炼,完全可能成为"天下名将,大秦克星",而必欲趁其尚未成熟之机下手除之。
然而赵括实战经验不足策划偏于一谋的弱点,却也在这次争论中暴露无遗。若依赵括之策进兵,赵军的右翼便立遭白起暗设于沁水的三万奇兵伏击。秦赵交兵之中,赵军始终把眼光放在正面交锋步骑对战上,没有给予后路粮道以足够的重视,是"只知兵法,不识诡计"的具体表现之一。秦军远来,大屯粮草辎重于野王,本是赵军极好的突击目标,却一直被赵军所忽视。前面已经提到,秦将王陵率骑兵护粮,驻扎于野王以北。当此之际,开到前线的秦军仅有十八万,部署在开阔的河外平原之上,漏洞比比皆是。倘若廉赵二将能不做仗的:虚攻于西,实取于南,步军佯攻营垒,骑兵突袭野王。
以吾观之,长平之战中廉颇可率八万步军和二万骑兵西攻秦军,不求战而胜之,但求引其主力于丹水沁水一带相持;许历率二万步兵一万骑兵把守后方,并兼四方救应;而由年轻气盛的赵括率七万铁骑出太行陉道,突袭据守野王的五万秦军,速去速归,打王陵一个猝不及防。赵军干肉马奶随身足食,座下又是阴山良驹,对骑兵远程奔袭极为有利;野王以北地形开阔,正是赵军施展骑射的理想战场;秦军忙于屯粮建仓,又认为野王远离前线,难免兵力分散疏于戒备;赵军骑士苦练多年初抵前线,正是气势如虹奋勇当先之际。赵军七万精兵从高而下长驱直入,一鼓作气杀奔秦营放火烧粮,给秦军以当头一棒;等到对手回过神来,七万铁骑已如疾风一般撤回上党,令秦军鞭长莫及。当年若有此役,不仅必能使双方的士气出现极大消长,而且连横合纵转眼之间便会焕然一新,只怕中国的历史会因此完全改写。
长平之战中,赵国君臣上下当断不断犹豫不决,给了秦国宝贵的时间调兵遣将压向上党,并在南线筑起高壁坚垒,便再难得此机会矣。双方对峙三年后,却又因未经证实的白起病重之传言而转守求攻,决断何其不明也!赵军一上来就占据上党地利,可到头来替赵王"做出选择"的,却竟是秦王的首席谋士应候范雎!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赵国五十万大军兵屯上党,粮草消耗之大可想而知。长期对峙下去,赵国一旦粮食欠收,便是坐困愁城之势。赵军又怎能没有急于决战的心情呢?世人皆言赵括轻敌冒进而致大败,可又有谁设身处地替他想想呢?
三年前廉颇一味退守,对陷入如此被动的对耗局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被赵王撤换,亦是情理之中。可是三年对峙下来,上党形势已然大变,再起用赵括"弃壁垒壕沟而轻锐猛攻",实在是为时已晚。秦军的西垒南垒已经营得如铁桶一般,将领对上党的山川险要也已了然于胸。"以重制轻,以退制进,断道分敌,长围久困",白起的十六字方略深得重步兵依托地形击破轻骑兵之精要!白起以步军把守西垒南垒挡住赵军的猛攻,并抓住对方攻势中露出的破绽,以铁骑穿插断其后路。经验不足的赵括被困之后,才恍然发觉"长平战场虽然宽阔,但四周出路却是极少"。秦军当住险要遮绝粮道,赵军旬日之内便饥荒断粮,陷入危局。五十万吃掉五十万,竟然就是这样骇人听闻的吃法!
长平之战中,大国交兵,胜负常在战场之外。长平之战,赵国虽占先行之利,却未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从而陷入于己不利的长期对耗之中,关键时刻战略决策和军事指挥又连出昏着,当攻不攻,当守不守,大败亏输,原是当然。反观秦国,当守则守,当攻则攻,用兵伐交配合默契,战略决策清晰果断。两国君王谋臣决策能力的高下和前线将士综合战力的比拼,优势都在秦国一边。此战秦国大获全胜,一举奠定扫平六国一统华夏的基础,乃是秦国战略博弈水平高出赵国一筹的结果,而决非对方将领一时冲动的侥幸。表面上的偶然性之下,隐藏着极为深刻的必然性。
长平之战遗址今何在
长平之战,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已经是太过遥远的历史画面,那么长平之战遗址今何在呢?
1995年,在山西省高平市永录村发现一处尸骨坑,出土了大量的尸骨和刀币、布币、半两、箭头、带钩等文物,为研究长平之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中一号坑中重垒交错的尸骨,有的胳膊大腿有明显断裂的痕迹(应该是刀砍)。有的胸腔内遗有箭头,还有的仅见躯干而无头颅。这些均说明他们是被杀死后掩埋的。另外此坑和附近的二号坑均为深坑,看上去更像是天然的深沟大壑,而非秦军专为掩埋战俘尸体所挖。由此而对几千年"白起坑赵"之说提出异议。
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市西2.5公里的谷口村,该庙始建于唐,后历代均有修葺,庙内存有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和清光绪十年(1884年)所立重修骷髅庙碑记。
据《高平县志》载,这里是战国时期秦将白起坑杀赵降卒四十万处,因为这里杀人太多,后老百姓称之为杀谷。唐明皇幸潞见头颅似山,于是命官员择骷髅庙一座,此庙分正殿和东西耳殿,把村南之山改为头颅山,更杀谷为省冤谷。骷髅庙以祭祀四十万被坑杀赵卒之先灵。
在山西省高平市王何村与王降村之间,有一条高大的土岭,岭上有个荒凉的土堆,当地群众传说: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军清扫战场收集头颅,因头颅太多而堆积成台,名叫"白起台"。
长平之战遗址,位于山西省高平市东西梁山之间丹河附近河谷地带。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范围广阔,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三十公里,东西两山之间,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属于重点保护区。
上一篇:阿图岛之战 日美攻防战
钱姓排于百家姓中的第二位,虽然起源和来历并不多,但是钱姓人却分布广泛,成为了中国姓氏中的第二大姓。钱姓的主要来源就是彭祖的儿子篯孚,彭祖的真名叫做篯铿,是因为被尧封于大彭而得姓-彭,而他的儿子篯孚因为掌管着钱财,任职钱府上士,所以便为“钱”姓,所以彭钱是一家。...
发布时间:2024-09-20 20:03:27
胡服最早是由春秋战国时的赵武灵王-赵雍引入中原的,因为当时赵国的地形和地理位置都非常不好,常年深受战争威胁,加上赵武灵王继位之后,时局不稳,周边国家都想要攻打赵国,所以赵武灵王便下令让全员都推行胡服,并且学习骑射,相较于宽大的汉服更加便于行动。...
发布时间:2024-09-20 19:05:44
赛艇运动起源于英国的泰晤士河上,当时还是17世纪,英国泰晤士河上的船工在工作之余经常会举办一些赛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俗,在1715年的时候,为了庆祝英王的卫冕,所以第一次正式举办了赛艇比赛,最终在1775年发展为一个正式的运动项目,并且成立了相应的运动俱乐部。...
发布时间:2024-09-20 18:04:28
人们之所以不愿意或者不敢以“宸”为名,主要是因为在古时候“宸”有着“深邃的房屋”的意思,也就是专指皇帝的居住场所,象征着无上的权力,所以“宸”字自然也就成为了禁忌,不过现代人大多是害怕这个字的气势,普通人的命格扛不住。...
发布时间:2024-09-20 17:00:53
商细蕊是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中的京剧名旦,很多人都为他和海归商人程凤台的知己故事而动容,但遗憾的是在历史长河中并没有商细蕊真正的原型,只能说他可能是作者根据历史上著名的京剧名旦构建的一个角色,因为他和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以及徐碧云等四人的经历和性格都有着极为相似之处。...
发布时间:2024-09-20 16:05:01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除了王朝更替的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还有一些美貌的女子点缀着历史的绘卷,那么在悠悠岁月中有哪些著名的美女呢?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盘点一下吧!...
发布时间:2024-09-20 15:04:04
谈及古代帝王,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当属那后宫佳丽三千,不过也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有那么充实的后宫,比如历史上有一位皇帝就只有一位妻子,是不是让人有点不敢相信,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下吧!...
发布时间:2024-09-20 14:01:05
自古无情帝王家,说到帝王的爱情多是奢望,很多帝王后宫的妃子换了一个又一个,几乎都是薄情寡义的,但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有例外,有的皇帝便与众不同,特别的长情,下面小编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历史上最长情的皇帝吧!...
发布时间:2024-09-20 13:03:24
可以说人的成长伴随着无数的武侠剧,尤其是电视剧中的那些绝世高手更是让人影响深刻,有不少人小时候都幻想过可以武功盖世,一统江湖,那么有人知道武侠剧中有哪些绝世高手吗?下面小编为大家盘点一下吧!...
发布时间:2024-09-20 12:02:19
古装电视剧中有许多的美丽的女子,她们身着美丽的衣裳,一举一动摇曳生姿,美得让人挪不开双眼,可以说是一场视觉盛宴,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盘点一下那些古装美女吧!...
发布时间:2024-09-20 11:09:01
近年清朝古装剧收视率暴涨,这些电视剧不仅剧情引人入胜,身着清装的美人也同样吸引了不少目光,有着让人过目不忘的美貌,那么清朝古装剧中有哪些美人呢?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盘点一下吧!...
发布时间:2024-09-20 11:02:08
养龟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小青龟,这种乌龟乖巧可爱以及性情温顺,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小青龟来饲养,不过一直都是见到小青龟都比较小,这不禁令人好奇这种乌龟能长多大?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小青龟吧!...
发布时间:2024-09-20 10:01:47